首页 > 人教版 > 高中 > 语文 > 必修1 > 正文

高中语文《园丁赞歌 记叙要选好角度》(必修1)

点赞 收藏 评价 测速
课堂提问

课程内容:

《园丁赞歌 记叙要选好角度》
【话题探讨】
    尊师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我国的尊师传统源远流长,不少尊师的名言广泛流传。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到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二程粹言》)“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关汉卿《玉镜台》)“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潜书》)“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老师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更在如何做人上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尊师,实际上是对知识的尊重,对师德的尊重。
    赞颂教师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我们在中学课本上已经认识了不少令人难忘的教师形象,有温柔、热情、公正、热爱学生的蔡芸芝先生(魏巍《我的老师》),有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刚毅、深沉的爱国者韩麦尔先生(都德《最后一课》),有才华横溢、风趣幽默、稳健而潇洒的梁启超先生(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些课文的字里行间对这些老师充满了尊敬、赞颂、怀念之情。
    你对于“尊师”怎样认识?在你的老师中有让你感念不忘的吗?他们的哪些地方深深地打动了你?
【写法借鉴】
    上面提到的几篇课文都是记叙文。记叙文在记叙人物、事件时,由于对象不同,表达的重点不同,所选取的角度也有所不同。
    这里所说的角度,又称视角。就是记叙者(文章作者)站在什么位置来看记叙对象。画家写生,摄影家摄影,总要选择一个最适当的立脚点,从最佳角度表现对象。写作和绘画、摄影的道理是一样的,选择角度是为了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
    记叙的角度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采用第一人称的,可以让主要人物自述(如《狂人日记》),可以让次要人物侧叙(如《孔乙己》是由小伙计叙述),也可以让局外人旁叙(如《天山景物记》:“朋友,你到过天山吗?……”),也可以让读者旁观,面对写作对象(如《安塞腰鼓》:“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采用第三人称的,可以是全知视角,即叙述者无所不知,包括人物的心理活动在内(如《项链》),可以是半知视角(如《祝福》中间部分,虽然用第三人称,却没有写人物的心理),也可以借人物的视角(如《红楼梦》写林黛玉进贾府的那一部分,就是从林黛玉的视角来写的)。
    下面两段文字都是赞颂教师的,但记叙者的视角不同,请品味不同视角的作用和效果。
    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我父亲那时候在军阀部队里,好几年没有回来,我跟母亲非常牵挂他,不知道他的死活。我的母亲常常站在一张褪了色的神像面前焚起香来,把两个有象征记号的字条卷着埋在香炉例,然后磕了头,抽出一个来卜问吉凶。我虽不像母亲那样,也略略懂了些事。可是在孩子群中,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常常在我的耳边猛喊:“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喽!”那时的我,真好像死了父亲似的那么悲伤。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他。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
                                                   (魏巍《我的老师》)
    子夜时分,山村的小站昏暗静谧。苗兰老师提着行李来到站台。突然,她像触电般浑身颤抖起来。
    她本想在夜深人静时悄悄离开山村,没想到全班四十多个孩子全站在这里为她送行。
    站牌下,放着一篓子山核桃,篓把上贴着个红双喜字。这是山里人祝贺新婚的礼节。
    三天前,她去了趟县城。回到山村,她对孩子们说,她要去千里之外和她的男朋友举行婚礼。婚后,她就在那里定居。
    孩子们舍不得她,却没张口将她挽留,只将一串串难舍难离的泪水洒下。
    远处传来列车的长鸣。
    四十多个孩子含着泪水,像一棵棵被雨水浇伤的禾苗一样,悲凄地立着。
    班长说:“咱们为苗老师唱一首《好人一生平安》吧。”
    歌声在夜空中响起:“有过多少往事/放佛就在昨天/有过多少朋友/放佛还在身边/也曾心意沉沉/相逢是苦是甜/如今举杯祝愿/好人一生平安。”
    这歌声,低沉悲哀。这是孩子们真诚的祝愿。
    列车徐徐向前开动着,孩子们像一阵旋风一样随车跑着,唱着……
    歌声像让泪水滤过似的。
    车上苗老师失声痛哭起来。
    孩子们怎知道,她不是去结婚。三天前,去县城体检,她患了白血病,在人生的路途上,她只有半年的时间了。
    魏巍的《我的老师》用的是第一人称,是作者向读者讲述自己的学生时代和老师的故事。这样写亲切,突出了真实感,这是些老师的文章最常用的角度。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有一处变换了角度,“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这里改为第二人称,是作者把读者放在一旁,自己面对老师。这样的角度,更便于向老师直接倾诉。这种角度通常在感情非常强烈,需要直接抒情的时候采用。修祥明的《小站歌声》用的是第三人称的限制视角,却没有解剖苗老师的心理。你同意上述看法吗?你还有什么看法?
    以上所说的多角度,也可以说主要是指三种人称的多种运用,如果能熟练掌握三种人称的特点,一般说就容易恰当选择叙述角度,想一想是不是这样?
【写作练习】
一、假设在《小站歌声》的故事中,有一个学生的家人在县医院,他事先知道了苗兰老师的病情,却又不能说破。试从他的视角来改写这个故事。或改为第一人称,从苗老师的角度来写这个故事。
二、一所小学在学生中举办“才艺小明星”选拔活动,试从校长、家长、学生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叙述这一活动。但每一个角度都要相对独立,可以写成三节,用小标题或空行隔开。
三、在学校,师生之间有时也有矛盾,你了解老师的心态和苦衷吗?试作换位思考,以老师的视角写两三则教师日记。
四、以“肩膀”为题,分别用第一、三人称写出你理想中的老师。
五、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自己确定主题,自拟标题,从学生、清扫女工和教授自己三个不同的视角来写这个教授。
    国外某护士学校开学的第二个月,教授给学生们来了个突然的小测验,试卷的最后一道题是这样的:“每天清扫学校的女士叫什么名字?”面对这道试题,学生都感到很奇怪,教授怎么会出这样的题目?清扫学校的女士尽管大家都看见过,可她叫什么名字谁也没有问过。下课前,一个学生问教授:“最后一道题是否记分?”“绝对会记分。”教授肯定地说,“在你们的职业生涯中,你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人,每一个人其实都是重要的。他们都值得你们去注意、去关心,哪怕仅仅是微笑一下,问个好。”学生们都说:“这是一堂令人刻骨铭心的课。”

此内容正在抓紧时间编辑中,请耐心等待

张老师

女,中教中级职称

优秀语文教师,一直坚守着“不论是在课前课上,还是课后都努力让每一位家长和学生满意”的原则。

联系我们 版权说明 帮助中心 在线客服

©2016 同桌10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