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教版 > 高中 > 地理 > 选修5 > 正文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3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选修5)

点赞 收藏 评价 测速
课堂提问

课程内容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人类很难完全改造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等环境,但可以对地面状况施加影响而改造局部地区的环境。人类进行的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相反,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改造环境恶化,致使环境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人类及其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产物都是自然灾害中的受灾体,其中人口是最脆弱的,一切灾损中人员伤亡是最重要的,同时人口又是活跃的受灾体,除了能以各种行为来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外,人类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都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产生影响,在相同的自然灾害下,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易损性不同。
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一般多的财力和物力来建设灾害系统,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救援,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缩小”灾害的影响。社会基础薄弱、时局动荡,人心失稳的地区,往往减灾不力,“放大”灾害效应,进而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天灾人祸并行,引起巨大的灾难。
    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高的风险区,例如,人类活动进入高风险区就可“放大”区域灾情,而人类活动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
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发生过比现代规模大得多的火山喷发、岩浆活动、海侵与海退、气候剧变,生物灭绝以及陨石撞击等事件,只不过当时还没有人类,还不能称为“灾害”只能称为“灾变”。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影响人类的灾害种类不断增加,影响范围也在扩大。由于不同时期经济活动和发展水平不同,所以自然灾害的成灾特点和损害情况也不尽相同。

此内容正在抓紧时间编辑中,请耐心等待

崔老师

女,中教高级职称

教学基本功扎实,注重实效,对教育事业有极高的热情。

评论

点此登录 后即可畅所欲言

联系我们 版权说明 帮助中心 在线客服

©2016 同桌10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