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教版 > 高中 > 语文 > 必修5 > 正文

高中语文《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必修5)

点赞 收藏 评价 测速
课堂提问

课程内容

《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
话题探讨:
    写议论文要说理,而且要说那些别人没有说过或没有说得正确、说得透彻的道理。这些道理是从哪里来的呢?都是我们从客观事物中发现、总结出来的。这里要探讨一下,怎样能从客观事物中发掘出深刻的道理。
    总结一下前人的经验,大概有这样几种做法:
    以小见大。就是从小事情中发掘出大道理。在《韩非子·喻老篇》里有这样一个故事:箕子发现纣王的生活越来越腐败,便经常通过宫中的侍从打听消息。一天,他问侍从:“现在,纣王吃饭时还用竹筷子吗?”侍从说:“不再用竹筷子,已经改用象牙筷子了。”箕子说:“用象牙筷子,还会再使用陶碗吗?必然要配玉器啊。用象牙筷子、玉器皿,还会吃一般的饭菜吗?必然要吃山珍海味啊。吃山珍海味,还会住苇草屋子吗?必然要盖楼阁啊。”侍从说:“你分析得很对,现在大王正准备盖楼阁呢。”箕子说:“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由此可知,商朝怕是不会长久了。”箕子从商纣王用筷子的变化,预见了商朝的灭亡。这就是“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范例。
    比较鉴别。人类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是比较。通过比较能很容易地看出两种事物的差别,差别就是特点,抓住特点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鲁迅在谈怎样学习写作时,说过这样一段话:
        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这“不应该那么写”,如何知道呢?惠列赛耶夫的《果戈理研究》第六章里,答复着这问题——“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这样说——‘你看——哪,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
        这确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法……
                              (摘自《且介亭杂文二集·不应该那么写》)
这里说的是通过比较认识写作规律的方法。
    除了上面谈的“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索事理的方法还有“由表及里”“探究因果”等。下面的借鉴例文都有所涉及。
    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从某种现象悟出道理的经验,同学们肯定也有,回忆一下,某个道理自己是怎么悟出来的。
写法借鉴:
    本次作文结合缘事析理这一话题,来讨论如何把文中写得深刻。
    先看严保林《郭沫若的成绩单》一文。
    四川乐山郭沫若故居保存着两张郭沫若的成绩报告单。一张系嘉定府官立中学堂于宣统元年五月二十八日所发,郭沫若时年16岁,读完了中学二年级。成绩单上的成绩是:修身35,算术100,经学96,几何85,国文55,植物78,英语98,生理98,历史87,图画35,地理92,体操85。另一张成绩单为四川官立高等中学堂所发。郭沫若当时18岁,读完了该校三年级第一学期的课程。成绩是:试验80,品行73,作文90,习字69,国文88,英语98,地理75,代数92,几何97,植物80,图画67,体操60。
    从两张成绩单上的成绩看,郭沫若当时显然算不得优等生。第一张成绩单平均成绩79分,包括国文、图画在内的3门功课不及格,最差的仅35分。第二张成绩单上,图画、习字的成绩也很一般,倒是理科成绩反而很不错。不过,郭沫若后来终究没有成为数学家或医学教授,却匪夷所思地成了大诗人、大书法家、大艺术鉴赏家,令那些信奉“从小看大”者大跌眼镜。
    品味再三,不免突发奇想:郭沫若倘负笈于今日,这样的两张成绩单怕是很难捧进家门的。父母大人会凭两次优良的数学成绩果断决策,定向培养他专攻理科,督促他心无旁骛地钻进方程式。此类剧目如今尚在众多家庭频繁上演,不知喜耶?悲耶?
    这里从两张成绩单引发了对当今教育问题的思考。这就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下面再回顾学过的一篇课文《游褒禅山记》。作者记了两件事:一是山名考证。从残存的碑文中考证出后人所谓“华山”,实为“花山”,是读音之误。二是游华山洞。前洞地势平坦,游人甚众;后洞窈然,游人渐少。于是作者慨叹道: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在这里作者由“花山”缪传为“华山”,悟出深思慎取的治学之道;由“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的生活现象,悟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人生哲理。缘事析理,也就是“由表及里,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到了事物的本质。作者是怎么“由表及里”探寻事物本质的呢?这里还用了比较的方法:“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还用了“探究因果”的方法,分析人们为什么“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写作练习:
一、时代的发展变化伴随着各种流行时尚。请写一篇文章,分析某种流行时尚的现状和它产生的根源,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二、西方诗人从一粒沙中看世界,从一朵花中看大气;中国诗人从长江流水看到岁月的消逝,从月圆月缺中看到事物的变化……你从大自然中看到了什么?请以“来自大自然的启示”为题写一篇文章。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谁动了我的奶酪》是一本畅销书。书中有这样几句话:
    拥有奶酪,就拥有幸福,如果你不改变,你就会被淘汰;经常闻一闻你的奶酪,你就会知道,它什么时候开始变质;越早放弃旧的奶酪,你就越早发现新的奶酪;朝新的方向前进,你会发现新的奶酪;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并享受变化!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美国总统林肯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幼年的一段经历:
    我父亲在西雅图有一处农场,上面有许多石头。正因为如此,父亲才以较低的价格买下了它。有一天,母亲建议把上面的石头搬走。父亲说,如果可以搬走的话,主人就不会卖给我们了,它们是一座小山头,都与大山连着。有一年,父亲去城里买马,母亲带着我们在农场劳动。母亲说:“让我们把这些碍事的东西搬走,好吗?”于是我们开始挖那一块块石头。不长时间,就把它们弄走了,因为它们并不是父亲想象的山头,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头,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们晃动。
在你的生活中,有类似的经历或见闻吗?请以“石头与山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五、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小孩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有看见。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助确定立意,自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会意作文。

此内容正在抓紧时间编辑中,请耐心等待

闫老师

女,中教高级职称

从教30年,荣获省级“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多次担任省级语文课题负责人,具有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

评论

点此登录 后即可畅所欲言

联系我们 版权说明 帮助中心 在线客服

©2016 同桌10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