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教版 > 高中 > 历史 > 必修2 > 正文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必修2)

点赞 收藏 评价 测速
课堂提问

课程内容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战士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1918—1920)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
余粮收集制
工业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制
普遍义务劳动制
(4)特点:“战时”、“共产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
(1)积极:特殊历史时期中,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一项特殊政策,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物质的保障。
(2)局限:国内战争的结束,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他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严重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3)结论:为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二、新经济政策
1、原因:
直接原因:克服战时共产主义的消极后果,摆脱面临的经济困难和经济危机。
根本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种与当时生产力相适应的经济体制,战时共产主义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了失败,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对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进行重新思考
2、标志: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3、内容:
(1)农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解决中小企业国有化
(3)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
4、成效
(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2)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3)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4)到1925年,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5、评价
积极方面:
(1)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发展,稳定形势度过危机,巩固政权
(2)探索了一条在小农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和方法,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
(3)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消极方面:
(1)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
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区别?



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新:重视商品经济、开放市场、自由贸易和货币流通上,其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与扩大工农联盟,逐步的、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推进以发展生产力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建设。
思维误区警示:新经济政策中允许部分企业由国内外资本家经营,这是在发展资本主义,与战时共产政策相比,它是搞资本主义。
三、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它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
“特定的历史条件”是指: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的威胁;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还有斯大林个人的因素
(1)形成原因:长期缺乏民主传统;复杂的国内形势和经济文化的落后;根源于生产力的水平
(2)形成过程
1925年召开的联共十四大,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决定把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1927年召开的联共十五大,通过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方针,此后苏联新经济政策被取消。
(3)形成标志:1936年宪法——法律确立
内容: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标志:斯大林创建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形成,称“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4)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政治方面:权利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
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5)表现:
工业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农业、轻工业提供资金
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农业方面:农业集体化运动(1937年);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苏联的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2年;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
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1937年;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第三个五年计划: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6)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积极:
较短时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压抑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结论: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学习感悟
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有什么启示?
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模式,应从实际国情出发,走自己特色道路。
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它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要保证农、轻、重有比例平衡协调的发展。
要注意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西方模式、斯大林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比较


此内容正在抓紧时间编辑中,请耐心等待

谢老师

男,中教高级职称

一位丹心育人、无私奉献、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教育工作者;一位在平凡教育岗位上积累了丰富经验的教育工作者。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7和8课复习课《两次工业革命》(必修2)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5和6课复习课《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和4课复习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和2课复习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必修2)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复习课)》(必修2)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必修2)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第23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必修2)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必修2)

正在播放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必修2)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复习课)》(必修2)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必修2)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第18课《罗斯福新政》(必修2)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必修2)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课)》(必修2)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必修2)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必修2)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必修2)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必修2)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必修2)

评论

点此登录 后即可畅所欲言

联系我们 版权说明 帮助中心 在线客服

©2016 同桌10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