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教版 > 高中 > 历史 > 必修2 > 正文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复习课)》(必修2)

点赞 收藏 评价 测速
课堂提问

课程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复习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过渡时期(1949-1956年)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2)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奠定:一五计划(1953-1957年)
(3)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三大改造的完成(1953-1956年)
2、探索时期(1956-1966年)
(1)经济建设方针中共八大(1956年)
(2)“左”倾错误:两个运动(1958年)
(3)三年困难:(1959年-1961年)
(4)经济好转:(1962-1966年)
3、文革时期(1966-1976年):国民经济的劫难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建设(1949—1952)
(1)背景: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表现:交通堵塞、通货膨胀、生活困苦
原因:帝国主义掠夺;国民政府搜刮;战争破坏
(2)恢复和意义: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2、“一五”计划(1953—1957)
(1)任务一: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生产力)
原因:优先发展重工业
历史:重工业基础差
现实:增强综合国力(国际)的需要
外部:苏联经验
结果:超额完成
意义: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任务之二:三大改造(变革生产关系)
对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必要性:土地私有制与未来的社会性质不符;小农经济满足不了工业发展需要
基本途径和方式:生产合作社,全行业公私合营
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2、“一五”计划(1953—1957)
(1)任务一: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生产力)
1)原因:历史:重工业基础差
现实:增强综合国力(国际)的需要
外部:苏联经验
分布地区:东北地区(资源,交通,地理位置重工业基础好,外部环境)
成果:长春一汽;沈阳机床、飞机;鞍山钢铁公司
3)结果:超额完成
4)意义: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任务之二:三大改造(改革生产关系)
1)对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2)必要性:土地私有制与未来的社会性质不符;小农经济满足不了工业发展需要
3)基本途径和方式:生产合作社,全行业公私合营
4)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5)
1、中共八大(1956,北京)
(1)内容:
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
主要任务:发展生产力——非阶级斗争
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强调平衡,不搞冒进
(2)评价:分析正确,探索成功,但未坚持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1)指导思想:1958年总线路:反映迫切要求改变落后的愿望;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2)内容:
大跃进:以粮为纲农业跃进;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严重背离客观规律
人民公社化运动:土地共有,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
人民公社化运动错在: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负面影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后果:三年经济困难
(4)特点:强调速度与数量(快、多)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内容:农村纠“左”,八字方针
(2)结果:虽有曲折,但总体向上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总体损失原因:
“文革”动乱由思想文化、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大搞阶级斗争,忽视经济建设
局部回升原因:1971年周恩来恢复调整
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系统纠正文革“左”倾错误)

探究: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中有哪些成功的探索和严重的失误?
成功:一五计划 中共八大 八字方针 全面整顿
失误: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 文革
探究:纵观20世纪5——70年代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失误,可以从中得出哪些经验和教训?
大跃进: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文革:认清主要矛盾,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一、伟大历史的转折
1、背景
(1)文革结束后,中央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继续犯“左”倾错误,通过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实现了思想大解放。
(2)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2、决策
思想线路:“左”倾——实事求是
政治路线:阶级斗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组织路线:拨乱反正
3、意义: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2、初步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安徽、四川)
改革:
经营方式:集体生产——分户经营
分配方式:平均主义——按劳分配
管理方式:人民公社——乡、镇政府;生产大队——村民委员会
意义:农业发展,农村变革;促进城市改革。
2)城市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措施:管理体制:高度集中——自主经营
所有制:公有制——多种
分配体制:平均主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意义:积极性,竞争机制,增强活力,经济发展,效益提高
3、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积极性——生产力——经济发展
三、深化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国内:改革遇到阻力;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提出:邓小平南巡谈话(1992)
3、目标确立:十四大(1992)
4、理论完善: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十五大(1997)
5、意义: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以时间为线索)
1992年十四大——确立目标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基本框架
1997年十五大——进一步理论完善
21世纪初——基本建立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历史意义
1、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国民经济)
2、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得到提高。(国际地位)
3、使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生活水平)
小结: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外开放格
含义: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它是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
基础:独立自主社会主义国家
原则:平等互利
目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一、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国际和国内背景
国际方面:
1、政治上,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2、在经济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国内方面:
1、十年“文革”使中国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急需恢复和发展。
2、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
二、对外开放的步骤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
开放区——沿海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影响:
(1)特区在发展向外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2)对沿海地区实行向外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3)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优势: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独特的地理位置,人才和产业优势
目的: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常见流域的新飞跃
结果: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影响: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发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海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此内容正在抓紧时间编辑中,请耐心等待

王老师

男,中教中级职称

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有着热情而又富有个性的人格魅力,善于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4课复习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必修2)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2和13课复习课《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必修2)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11课复习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10课复习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9课复习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必修2)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7和8课复习课《两次工业革命》(必修2)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5和6课复习课《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和4课复习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和2课复习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必修2)

正在播放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复习课)》(必修2)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必修2)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第23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必修2)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必修2)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复习课)》(必修2)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必修2)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第18课《罗斯福新政》(必修2)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必修2)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课)》(必修2)

评论

点此登录 后即可畅所欲言

联系我们 版权说明 帮助中心 在线客服

©2016 同桌10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