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教版 > 高中 > 语文 > 选修 > 正文

高中语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选修)

点赞 收藏 评价 测速
课堂提问

课程内容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探究·讨论
一、本文很能体现苏轼信笔挥洒、姿态横生的特点,文笔似闲散,意脉却流畅而完整,试逐段细读,完成下列各题。注意贯串其中的情感逻辑和思想逻辑,把握其形散神聚的特点。
1、作者记述了哪些事情?引用了哪些诗文和典故?体会叙述、引用与议论之间的关系。
2、本篇既谈“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又记《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它的出发点是说理还是抒情?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1、为《墨竹赋》以与可
2、投地而骂
3、以为口实
4、余徐州
5、余因而
6、月落庭空影
三、把下列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2、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3、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4、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四、苏轼的文章放得开,“横说竖说”,都能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服务,一篇回忆,悼念亲友的文章,写了许多戏笑的内容,却更能见作者与文与可生前之情和失去友人的悲痛。试对照以下两段文字,说说它的艺术效果。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相关链接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苏轼《答谢民师书》)
    东坡最善于没要紧的题说没要紧的话,未曾有的题说未曾有的话。
                                                 (刘熙载《艺概》卷一)

此内容正在抓紧时间编辑中,请耐心等待

联系我们 版权说明 帮助中心 在线客服

©2016 同桌10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