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教版 > 高中 > 历史 > 选修2 > 正文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第3课《抗战胜利前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选修2)

点赞 收藏 评价 测速
课堂提问

课程内容

《抗战胜利前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
【温故而知新】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思想(近代民主思想的萌生)
资产阶级:
改良派:渐进改良、君主立宪(张、严、康、梁)
革命派:激进革命、民主共和(三民主义)
2、实践
改良派:维新变法,推动预备立宪
清王朝:预备立宪——《钦定宪法大纲》
革命派: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复习探究】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无产阶级提出什么样的民主思想?为了争取民主权利进行了哪些民主斗争?
中共(无产阶级):
1、思想:吸收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积极成果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实践:
抗战时解放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三三制)
抗战胜利后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945年重庆谈判,1946年政协会议)
解放战争时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双减双交)
新中国的成立和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问题探究】
国民党独裁统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主要史实有哪些?
1、国民党独裁统治的主要特征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相结合和渗透。
2、国民党独裁统治的表现
(1)土地革命时期:
A、1927年秋,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资产阶级的利益。
B、1928年8月,国民党召开中央全会,蒋介石打出“以党治国”的旗号,实行国民党独裁统治。为巩固独裁专制。蒋介石建立了特务组织,渗透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领域,打击民主力量,实行恐怖统治。他还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反动法令,剥夺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对革命者、进步人士进行残酷迫害。1936年,国民政府用宪法的形式确立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2)抗日战争时期:
A、1939年初确定了“溶共、防工、限共、反共”的方针。以“中统”,“军统”为代表的特务组织专门从事迫害共产党员和民主人士的罪恶活动。
B、国民党一手制造了“皖南事变”
【探究延伸】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的原因
从日本方面看:1938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改变战略方针,对国民政府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把进攻矛头指向敌后抗日根据地。这样,正面战场的压力大大减轻
从英美方面看:为推动日本去侵略苏联,谋求与日本妥协,极力对国民政府进行劝降活动
从中国方面看:中共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一天天发展壮大,使蒋介石坐卧不安。于是,蒋介石集团从其阶级本性出发,执行了一条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
【探究延伸】在政策转变后,蒋介石集团的政治态度表现为既想投降又不放弃抗日,既要反共又不敢彻底决裂的两面性,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
是因为日本帝国主义对国民党的政策是政治诱降为主,但最终结果是要灭亡中国,包括国民政府,这就使蒋介石集团既想投降又不敢投降;蒋介石的阶级立场决定了其反共反人民的本质不会因抗战爆发而改变,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日益发展壮大,又使蒋介石集团既要反共,又不敢与共产党彻底决裂。
【问题探究】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有什么具体措施?有何意义?
1、延安民主政治建设的措施
(1)实行民主选举制度。(2)实行“三三制”原则,建立“三三制”政权。
三三制含义:根据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共产生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对三三制的评价
第一,缓解了根据地内紧张的阶级关系,加强了各阶层人民的团结,调动了各方面的抗日积极性,有利于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第二,体现了相当的民主精神,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建政的一种成功尝试。
第三,造就了一批巩固的抗日根据地,对战时及战后中国的政治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2、延安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
(1)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实现民主自由的强烈愿望,充分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调动了各抗日阶级、阶层的抗日积极性。
(2)为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问题探究】抗战胜利前夕,中国面临哪两种命运的抉择?原因何在?
1、国民党企图在中国建立专制、独裁的发动政府
(1)发表《中国之命运》,掀起反共高潮
(2)召开国民党“六大”
2、共产党希望建立一个独立、民主、自由的联合政府
(1)回击国民党的反共高潮;
A、发表文章,揭露国民党的反对实质和阴谋。
B、发动社会舆论,谴责其罪行
(2)召开中共七大:
中共“七大”的召开(1945)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七大方针: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劳动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刘少奇<修改党章的报告>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选举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朱德<论解放区战场>

此内容正在抓紧时间编辑中,请耐心等待

于老师

男,中教高级职称

讲课生动,幽默,极具个人魅力。不仅注重对学生知识的教授,更是本着“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的教学理念。

联系我们 版权说明 帮助中心 在线客服

©2016 同桌10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