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教版 > 高中 > 地理 > 选修5 > 正文

高中地理第三章第2节《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选修5)

点赞 收藏 评价 测速
课堂提问

课程内容

《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
    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是指在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指导下,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通过多种方式来减少甚至消除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恢复基本生存条件,以保障灾区人民生存与发展而开展的社会性行动。
    灾害救助过程中的三个核心环节:灾前准备、灾中应急、灾后恢复。
灾前准备
    灾前准备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二是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前者是救灾的物质基础,后者关系到灾害发生过程中救援物资的到达时间。
    储备救灾物资是灾前准备的核心任务。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灾害种类不同,救灾物品的储备也要求因时、因地、因灾种而不同。我国将救灾物资分为四大类。
    为了提高灾害应急能力,我国已有十个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它们是天津、哈尔滨、沈阳、合肥、郑州、武汉、长沙、南宁、成都和西安。遇灾时若采用空运救援,从这些储备基地出发,最远的地方也可以在7个小时之内到达。
灾中应急
    灾中应急是指在灾害发生和灾情形成过程中立即采取的行动和对策,最主要的目的是尽可能地挽救生命,保护财产安全,并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因此,灾害应急的范围非常广泛,一般应包括对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输油等生命线工程采取紧急防护措施;对可能因灾害引发水灾、火灾、爆炸等的易燃易爆物品、有毒物质储存设施、水坝、堤岸等次生灾害源进行检查加固等,以此来维护交通、通信系统的安全,确保救灾通信的疏畅,确保抢险救灾人员、物资输送和灾民疏散的畅通等。
    交通通行能力直接关系到救援人员和救援物资的到达时间,所以在受灾时要实行交通管制、清理路障,以保证救援区与灾区的交通畅通。
    我国救灾应急能力在交通通行的基础上,一方面考虑备灾物资从储备区到达灾区的时间,另一方面考虑救灾人力从储备地到达灾区的时间。我国现已建立以十个储备基地为中心的应急交通网,空运在1小时内可到达全国70%的县城;高速公路在4小时内可到达全国1/3的县城;国道及省级公路在5小时内可到达全国1/2的县城;铁路在5小时内可到达全国1/3的县城。
    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一旦发生灾害,应按照救灾预案进入应急状态。救灾应急预案是政府应对灾害的纲领性紧急行动方案,目的是在灾害突发的情况下,使救灾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高速高效。对于不可准确预测的突发性灾害,应急预案就显得更为重要。
灾后恢复
    灾后恢复的目的,一方面是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到最低,另一方面是增强未来灾害发生的抵抗能力。
    挽救生命,给灾民创造基本的生存条件,是当今各国政府在灾后的主要工作和应尽的责任。对灾民的救援形式主要有政府救济、民间救济和国际救济等。
    我国多年来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防灾抗灾工作方针和“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的救灾工作方针。我国减灾以民政部为主要管理部门,形成了政府无偿救济、军队与民众合作救灾,以及全国与地区救灾调配的管理体系。

此内容正在抓紧时间编辑中,请耐心等待

王老师

男,中教中级职称

勇于探索地理教学理论并及时在实践中推广运用。

评论

点此登录 后即可畅所欲言

联系我们 版权说明 帮助中心 在线客服

©2016 同桌10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