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教版 > 高中 > 地理 > 必修3 > 正文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必修3)

点赞 收藏 评价 测速
课堂提问

课程内容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考点1:荒漠化的成因
(1)荒漠化的概念
成因: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
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
出现地点:①干旱、半干旱地区;②一些半湿润地区
形成过程:植被破坏→→地面裸露→→风沙侵蚀、水土流失→→土壤中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
结果:土地退化→→荒漠化景观形成
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2)干旱的自然特征是荒漠化的潜在因素
干旱自然特征→→河流欠发育→→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强→→形成戈壁、沙漠→→脆弱的生命环境
干旱自然特征→→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沙质沉积物→→脆弱的生命环境
干旱自然特征→→大风日数多→→集中在冬春干旱季节→→为风沙活动创造有利条件→→脆弱的生命环境
干旱自然特征→→潜在的荒漠化威胁→→脆弱的生命环境
(3)人为原因是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人为原因:
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增大
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具体表现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渡开垦
过程表现:分散额入地逐渐退化、最终连接、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考点2: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①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出现盐碱化。
②牧区草原减少水井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③干旱的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生物措施:
绿洲地区外围沙漠边缘:封沙育草
前沿地带: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
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
工程措施:
缺乏水源地区
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工程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自然条件的差异——宜林则林——吸纳有林地——防护林
土地的适宜性——宜牧则牧——灌草地带——林牧业
已荒漠化地区——退耕还林、还牧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砍柴、伐薪,破坏植被
能源问题:缺乏
解决途径:开源:营造薪炭林
兴建沼气池
利用太阳能、风能
节流:节约能源、推广省柴灶
(5)控制人口增长
控制人口过快发展
提高人口素质
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
利于防治荒漠化
考点2:热带雨林存在的问题与保护对策
(1)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体,但由于其独特的气候、土壤、水分、植被等条件的影响,使得这一生态系统又比较脆弱,一旦破坏,地表植被很难恢复,整个生态系统就会陷于崩溃。其脆弱性的形成如下图所示:
全年高温多雨——生物循环旺盛——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植物体内、土壤自身很少积累和补充养分——最容易遭受人类破坏、养分遭受强烈淋洗面很快丧失——整个生态系统陷于崩溃
(2)雨林被毁坏的原因
直接原因:①开辟大型农牧场;②商业性伐木;③过度的迁移农业;④采矿、修理、城镇建设
根本原因:①人口剧增和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②发达国家的无度需求及跨国投资开发
(3)保护措施
①鼓励保护性的开放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
②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③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④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⑤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抚育相结合;
⑥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⑦整个国际社会都应对次负责,尤其是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此内容正在抓紧时间编辑中,请耐心等待

陈老师

女,中教中级职称

认真的教学态度,生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容易接收所学知识,不会枯燥无味。

联系我们 版权说明 帮助中心 在线客服

©2016 同桌10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