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师大 > 初二 > 语文 > 下学期 >正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意趣》

点赞 收藏 评价 测速
课堂提问

课程内容

第一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意趣》
一、读、写、说互动
    ●“意”,是读、写、说活动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概念。读书,要能会意,写作、说话,要能达意。古人说“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词为卫”,“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可见“意”的重要。
    “意”相当于今天说的“主题”“中心”。一篇文章或一席演讲,要是没有鲜明的“意”,就会写成流水账,杂乱无章,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读者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单元中,写人的《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梁思成的故事》,写事物的《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我们这双手》《科学家的数字武器》,可写的内容本来很多,为什么他们都只选样其中的一个方面,以一种“意”来贯穿呢?
    在一般情况下,一篇不太长的文章只能表达一种“意”,形成一条意脉,否则,意多文乱。但是,写作之初的想法往往是很丰富的,甚至是比较杂乱的,有时没有多少意思的或相互交叉的材料很多。为了把文章写得深透、集中些,就要挑出那最有意思的部分来,把主导的意凸显出来,古人把这叫做“立主脑”。为了把主脑立好,必须去掉无关的头绪,古人把这叫做“减头绪”。
    ●“意趣”,就是“意”比较新奇、有趣、耐品味。本单元的哪些课文在你看来是有“意趣”的?
    特别重要的是,应当写出自己的意趣。每个同学都有着不同于大人的趣味,作文写得没有意思,让人觉得虚假,原因往往在于用大人的趣味来替代自己的趣味。小孩子说大人话,不但没有趣味,而且不真实。
二、从“摔跟头”“打瞌睡”写起
    ●作文时,在“立意”上常见的毛病有:漫无中心、主从不分、含义不清、观点与材料分家等等。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意在笔后”:意还没有形成,或者意脉(头绪)还没有贯通,就仓促动笔。克服的办法之一,就是“意在笔先”,下笔之前先把“意”想清楚。
    当然意趣不一定起初就十分清楚,但只要有个核心意趣,就可以动笔,在写作中逐渐明确起来。有些趣味和意思,是在写的过程中冒出来的,这和一开始就明确了的意趣同样重要。甚至,把原来的意趣推翻,也是常有的事。但要注意,在写完以后,要根据后来的意趣对全文进行梳理贯通,把不符合这种意趣的成分删除。这样,就把“意在笔先”和“意在笔后”结合起来了。
    ●寻找有趣的“意”其实并不太难。曹文轩说,不一定要写“有意义”的事情,也可以写“有意思”的事情。事情,不仅是“事”而且有“情”,有“事”无“情”,就难有意趣。“意思”包括了趣味。不同寻常的大事情有意趣,小事情也可能有意趣,比如,意外的“摔跟头”。关健在于,要把他摔跟头时的好玩的表情写出来,把他狼狈的样子、可笑的神态写出来。先不要问它有什么深刻的意义,意义就在你看他的调皮的眼光中。你用调皮的、欣赏的,甚至有点开心的眼光看他狼狈得好玩,好玩得狼狈,文章就有了趣味,也就有了一定的意义。不要一味拔高,把自己大人化,拔得太高了,可能失去趣昧,变成干巴巴的概念。
    ●连“摔跟头”都可以写,同学们想想,自己和别人身上,有多少有意趣的事和情啊。
    下面的例文写得饶有意趣,淘气、赖皮、胆小的“傻小子”很是天真可爱,文章题目也很招人眼。
    ●参考例文
              “矮凳”轶事
                       陈晔昕
    小时候,大家叫我“矮凳”,因为我只有凳子高。但我却有很多比凳子高的玩伴,而且我是他们的头,就因为我是其中唯一的女孩。大滨有个大脑袋,他会把他的宝贝全借给我,除了那乌黑的手枪。我常趁他不备偷摸两把,找一点英雄的感觉。小平白白胖胖的,据说我们牵手走路时,就像两个滚动的肉球;在我抗议到第三十次时,爸爸才改口说是土豆,当然,是很圆的那种。楼里还有个小姑娘,像个洋娃娃,可是没有人和她玩,因为她不会像土豆一样在地上打滚,而我会。
    于是我带着我的部下,出入于楼里的角角落落。
    托儿所边上有座尚未装修的大楼,我们玩警察抓小偷,我是女警官,手里拿把乌黑发亮的枪——大滨不得不把枪借给我,因为他必须扮贼。贼没有武器,他的任务是躲起来,等我这个警官去枪毙他。除去两个贼外,还剩十来个兵跟着我。但实际上我怕黑,我是唯一有枪却两脚发抖的人。有时花一两个小时也抓不到贼,等耐性磨光后,我就大叫:“出来!不然我就哭了!”两分钟后,两个垂头丧气的贼就得乖乖地出现。
    ●按照曹文轩说的,并借鉴例文的笔法,描述一件你觉得有趣味的事情。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提示:
    1、事情不一定要“大”,例如“打瞌睡”“聊天吹牛”“狼吞虎咽”等等都行,也可以写意外的事情。
    2、主人公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别人,适当加一些想象,尽量突出事情的趣味,从“趣”中显现出“意”来。
三、模拟特定角色讲故事
    ●驾驭汉语的功夫之一,就是对书面语和口语进行转换。这个单元的课文,用的大多是书面语言。钱学森和梁思成的故事,都是成年人以书面语言写出来的。我们能不能设想一下,用口语来讲述他们的故事,会有怎样的新趣味?
    口语交际不仅是个词汇问题,还与交际双方的个性和交际场合有关。首先,讲故事的孩子是什么样的性格,是心直口快的,还是腼腆含蓄的?其次,听故事的是谁,是陌生人,还是同学或自己家里人?最后,在什么样的场合讲,是在课堂上还是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这些差别都会影响讲事的具体的方式方法,忽略这些差别,就可能削弱故事的效果。
    ●请选择参加下面的趣味活动:
    1、假定你是钱学森的孙子或孙女,在课堂上对同学们讲述钱学森的故事。
    2、假定你是在中国学习的日本中学生,向中国少年讲述梁思成保护奈良古城的故事。

此内容正在抓紧时间编辑中,请耐心等待

安老师

男,中教高级职称

市级重点中学语文教师,曾在全省、全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中获奖,具有丰富的语文基础教学经验。

评论

点此登录 后即可畅所欲言

联系我们 版权说明 帮助中心 在线客服

©2016 同桌10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