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教版 > 高中 > 语文 > 必修3 > 正文

高中语文《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必修3)

点赞 收藏 评价 测速
课堂提问

课程内容: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我们在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中,经常有与老师、同学看法不一致的情况,或者初中时读过的文章,高中再度,又有了新的理解与体会。你怎样看待这种现象?如果能用心总结阅读经验,探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对文章鉴赏阅读的规律就会有所认识,也就能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一、名作重读
    相比拟还记得初中学过的鲁迅散文《风筝》,就这篇作品的主题来说,因理解的角度不一样,便可能产生不同的看法:如果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可能把作品的主题理解为批判封建教育思想和方法,或者理解为批判虐杀儿童天性的封建伦理道德,也可以理解为作品其实人们要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勇于自省;如果从亲情的角度,则可以理解为这是作者用真挚动人的感情谱写的一曲人情美的颂歌;也有人认为“风筝”是故乡春日的象征,是美好青春的象征,文章表现的是对青春的怀念,对美好事物的探求,等等。
    其实文学鉴赏就是在作品提供的艺术形象基础上的再创造,读者会“各以其情而自得”,不同的读者,甚至同一读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作品的理解感受都可能不同,甚至由此创造出不同的文学形象,此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看来名作重读是件有趣的事。作品没变,读者还是你自己,但你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思想境界和审美品位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因素也可能会改变你对作品的理解。
    1.你还记得初中以来在语文课本中度过哪些文学名作吗?选择其中你最喜欢的一两篇(部)重读,看看你对它的主题有什么新的理解和发现,并探究一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发生变化的原因。
    2.在你读过的文学名作中,有哪些人物形象(如诸葛亮、林冲、林黛玉、范进、孔乙己、葛朗台……)让你念念不忘?你还记得当初喜欢他们的理由吗?请重新阅读有关作品,说说你对这些人物形象有什么新的理解和评价。
    二、名文共赏
    越是内涵丰富的作品,越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读。就拿鲁迅的小说《药》来说,有人读后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篇讽刺庸医害人的作品,中学生则被告知,这是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而文学教授则认为这篇小说意在揭示国民的劣根性,“引起疗救的注意”。可见读者的年龄、经历、职业、学识修养、阅读视野、关注重点等的不同,对同一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正和鲁迅在《<绛洞花主>小引》中评论《红楼梦》时所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看来我们对于作品阅读中“读者反应”的多样性应当持宽容的态度,这也有利于我们摆脱“应试式”的阅读习惯,学会真正有兴味的个性化的阅读。
    请在课本中或课外读物的作品中选择一两篇精品,与他人同读共赏。还可以通过走访、信函、电子邮件等方式、了解不同年龄、职业和阶层的人(如同学、老师、父母、工人、农民、大学生、学者等)对同一篇作品有哪些不一样的理解,召开一个阅读研讨会,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
    三、续写改编
    续写文学名作古今有之,如续写《水浒》,续写《红楼梦》等。
    把文学名作改编成其他艺术形式的现象也很常见。既然是改编,就会与原作情节有些出入。例如鲁迅的小说《祝福》,夏衍将其改编成电影,添上了祥林嫂怒砍门槛的情节,表现了祥林嫂的反抗精神;有人将其改编为越剧《祥林嫂》,结局变成祥林嫂在得不到人生答案的忧愤疑虑中倒地死去;有人将其改编为舞剧《魂》,让祥林嫂魂入地狱,又回到人间,表现了人间比地府更残酷的主题。
    文学作品的续写和改编是对原作的二度创作,表达了作者对原作主题、人物形象和艺术技巧的个性化理解。
    1.从学过的课文中,选择你熟悉的一篇小说(全文或情节片段),把它改编成课本剧、或者续写。
    2.从《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等小说中选取你熟悉的某个人物、场面或情节作为由头,依照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生发开去,另写一篇。
    参考题目:“孔乙己之死”“祥林嫂改嫁”“话别”(把《荷花淀》中水生于妻子话别的情节改编成话剧)、“晴雯”(把《红楼梦》中晴雯的故事独立出来)、“好汉歌”(改写《水浒传》中某个人物的故事)。
【课外延伸】
    在这次探究活动中,我们已经知道了文学接受的多样性以及阅读的个性化,不过也可能产生一些疑问:是否应该承认,一篇作品有一个相对确定的主题?阅读要不要尊重作者的原意?怎样看待语文老师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讲解?欣赏文学作品是靠理性分析,还是跟着感觉走?个性化阅读有没有价值?……请就其中一个或几个问题,搜集材料,深入思考,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文学作品个性化阅读的看法。
    参考题目:“个性化阅读之我见”“我看朦胧诗”“文学作品的多义性”“谈阅读‘跟着感觉走’”“尊重作者的原意”“经典作品何以不朽”。
【参考资料】
        秦可卿之死(节选)    刘心武
    王熙凤被云板惊醒前,刚得一梦,梦中恍惚只见秦可卿从外走来,含笑说道:“婶子好睡!我今日回去,你也不送我一程。因娘儿们素日相好,我舍不得婶子,故来别你一别。还有一件心事未了,非告诉婶子,别人未必中用。”凤姐听了,恍惚问道:“有何心愿?你只管托我就是了。”秦可卿便嘱:“趁今日之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便有了罪,凡物可以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凤姐听了,心胸大快,十分敬畏,也来不及细想,可卿哪儿来的如此见地。倘秦可卿真是一介小小营缮郎家从养生堂抱来养大的女子,出阁后得到了百年望族之爱,只过了那么几年富贵日子,纵使聪明过人,也不可能有这般居高临下的经验教训之谈。个中缘由,极为隐秘。原来这一年多里,可卿生父多次遣人来与可卿秘密联络,佳音渐稀,凶兆频出,所言及的侮事,此两桩最为刺心;秦可卿游魂感于贾氏收留之恩,故荡到凤姐处,赠此良策。可卿之姊,早登仙界,居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当了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的警幻仙姑,专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可卿游魂荡悠悠且去投奔其姊,虽说“宿孽总因情”,想起她的速死,究竟与贾元春为了一己的私利,催逼过甚有关,到底意难平,故又将元春献媚取宠,即将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并加封贤德妃的天机,爽性泄露了一半,又敲敲打打地说:“这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可卿游魂一眼瞭望到贾元春“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荡悠悠,把芳魂消耗”的黄泉终局,那并非是薨逝宫中,而是在一个“望家乡,路远山高”的地方,于“虎兕相逢”之时,其状远比自己的自缢凄惨,遂叹息几声,自去飞升,不提。(选自《画梁春尽落香尘——解读<红楼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
    以上是作者对《红楼梦》第13回部分内容的扩写。作者根据自己对这部作品有关史料的考证,推测了书中金陵十二钗之一秦可卿的身世来历,交代了原书后四十回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既尊重了原著又有自己的艺术创造。

此内容正在抓紧时间编辑中,请耐心等待

刘老师

女,中教高级职称

讲课干净利落,思路清晰,能在最短时间内总结一套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联系我们 版权说明 帮助中心 在线客服

©2016 同桌10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