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教版 > 高中 > 历史 > 必修2 > 正文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第21课复习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必修2)

点赞 收藏 评价 测速
课堂提问

课程内容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浇夫改革
(1)背景: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浇夫上台,在稳固了地位之后,开始调整政策,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1956年,(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2)内容:改期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①农业
a、取消农业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b、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
c、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高种植(玉米)。
②工业
a、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b、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斯大林模式,但因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而失败。
(4)失败的原因
①缺乏对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的科学认识,也缺乏对苏联具体国情的认识,没有创新的科学理论,
缺乏正确指导和路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以行政命令代替科学方法。这就决定了改革不彻底性,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因而改革也仅仅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补,没有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
②对斯大林有态度评介不全面,引发消极的后果。
③独断专行,高个人崇拜。
【思维拓展】有人说“赫鲁浇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样观点。请说明理由?
(1)积极作用: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不合理环节进行行政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生产的发展,1954——1958年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2%到60年代初,耕地,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均已实现全面机械化。
(2)局限性:
(二)勃列日夫改革: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1)内容:
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②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2)结果用原因:
①结果:前期取得一些成效,后期陷入(停滞)。
②原因:与美国争霸,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增长;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
三、戈乐巴乔夫改革
(1)背景:20世纪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2)内容:
①管理体制改革: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反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②所有制改革:调整所有制结构,(整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的发展。
③经营方式改革:实行各种形式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④经济发展战略:优先发展(重工业)。
(3)评介:
1.突破旧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配套措施;
2.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至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探究1:赫鲁浇夫有改革和勃列日夫的改革的比较
同:
①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械”的弊端;
②结果:都在短期内取得一些成果;但国民经济比失调的问题没有解决。
③内容:都是农业和工业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
④失败主要原因: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异:改革重点有所不同,
    前者的重点在农业,
    后者的重点在工业。
探究2:从列宁、斯大林到戈乐巴乔夫,苏俄和苏联的经济政策曾经出现过哪几次重大转变?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有何启发?
(1)转变:
①1921年,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②1925年,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1928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同时加快集体化步伐,新经济政策实际被中止。
③二战后,针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2)启发: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门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艰巨性。
4、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5、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改变改革的方向;
6、在社会主义改革中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7、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8、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探究3: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发展中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革势在必行。
(2)东欧剧变和葸解体,公说明苏联模式受挫,并非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
(3)社会主义建设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探究4:世界史上三大发展模式的比较及从中得出的结论

类型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西方模式(英国)

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生产资料私有制

工业化道路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农业制度

集体化农庄

家庭隧道承包责任制

资本主义大农场

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制度

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的制,终身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

(2)结论:
①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还是哪一种意识形态所独有的方式。
④不同制度的国家之间以相互借鉴。

【拓展升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马克思主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设。其主要特征是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2)列宁认为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俄国,也能建成社会主义,实施新政策,使苏俄恢复了经济,巩固了工农联盟。
(3)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尤其是发展重工业;政治上建立社会主义高度集中的体制,斯大林模式形成 ,但这种体制带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端,严重阻碍了苏俄国民经济的发展。
(4)赫鲁浇夫和勃列日夫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发展,但都没有根本,改革失败,同时也了巨大的代价。
(5)戈尔巴乔夫对社会主义提出了新的看法,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对苏联的历史全盘否定,改革激化了矛盾,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6)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计划和市场还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二者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此内容正在抓紧时间编辑中,请耐心等待

张老师

女,中教高级职称

骨干教师,重点中学历史组组长,具有强烈的责任心,非常善于与学生沟通和育人,学生的成绩得到家长的肯定。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第23和24课复习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必修2)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第22课复习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必修2)

正在播放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第21课复习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第20课复习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必修2)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第19课复习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必修2)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第17和18课复习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必修2)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5和16课复习课《通讯工具和大众传媒的变迁》(必修2)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4课复习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必修2)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2和13课复习课《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必修2)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11课复习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10课复习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9课复习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必修2)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7和8课复习课《两次工业革命》(必修2)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5和6课复习课《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和4课复习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和2课复习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必修2)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复习课)》(必修2)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必修2)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第23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必修2)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必修2)

评论

点此登录 后即可畅所欲言

联系我们 版权说明 帮助中心 在线客服

©2016 同桌10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