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教版 > 高中 > 历史 > 必修3 > 正文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复习课《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必修3)

点赞 收藏 评价 测速
课堂提问

课程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
主题线索:
(1)中国古代儒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先秦—西汉)
(2)儒学地位的演变(汉代以后—明清)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百家争鸣
(1)形成原因、含义、表现与意义
(2)诸子: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
(3)百家: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思想流派的形成
2、儒家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形成: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2)汉代成为正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宋明发展为理学:两宋时期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思想主张、明朝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4)明清新发展:李贽的反正统思想,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羲关于经世致用的主张和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百家争鸣”含义:
形成原因:
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兴起
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盛
经济基础变化——上层建筑变化——意识形态变化
历史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百家争鸣意义:
(1)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政治家改革图治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一)道家
1、老子
哲学思想:“道”是万物本原,否定“天命论”;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哲学思想: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对中国文化(哲学、伦理学及中国人思维方式、道德人格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2、庄子
宣传自然无力,提出“齐物”论(任何事物本质上相同)
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
《庄子》中的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二)法家:韩非子
思想主张:
主张“法治”“法不阿贵”,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主张变法革新。
发展趋势: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作用(贡献)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建立和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三)墨家:墨子
1、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2、地位及原因:一度成为战国时期显学:
(1)战国时生产力发展和封建生产方式确立,出现大量小生产者
(2)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他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环境来发展生产
(四)儒家
1、孔子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1)思想学说:
政治思想:“仁”(核心)“礼”“为政以德”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优则仕
(2)文化贡献:创办私学;整理文化典籍,儒学六经
2、孟子
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伦理观:性善论
价值观:重义轻利,舍生取义
王道——以德服人
霸道——以力服人
王道和霸道是两种不同的统一天下的指导思想。孟子主张王道,谴责霸道;荀子却兼谈王霸。《荀子》书中,反复地将王道霸道作了对比分析。他推崇王道理想,坚持王道胜过霸道
3、荀子
1)“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2)“礼”“法”并用
3)“君舟民水”
4)性恶论
荀子继承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同时也吸收法家思想,主张礼法并施、王霸兼用,但以王道为主。他认为,要实现王道必须王道先有霸道。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1)时代:孔子处于奴隶制瓦解春秋时期,孟子、荀子处于封建社会形成的战国时期。
(2)目的:孔子维护奴隶制为目的;孟子、荀子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3)观点:孔子“爱人”“为政以德”“性相近”;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荀子“仁义”“君舟民水”“性恶论”
战国后期,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二、西汉:儒学独立地位的确立(正统思想)
1、背景:
(1)汉初“无为而治”思想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2)社会形势(王国问题、边境不宁、土地兼并)的发展需要有为的统治思想加强中央集权
(3)董仲舒对儒学加以改造
(4)汉武帝采取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
(1)“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加强君权的需要
(3)“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4)“仁政”:限民名田、轻徭薄赋——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3、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1)全面肯定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启用儒学家参政。
(3)兴办太学(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4、实质:文化专制
5、影响:
(1)适应了西汉加强西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2)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和文化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5)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带有神秘主义色彩
小结:
1、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
儒家提倡仁治,强化道德感化。当国家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宜用儒家路线。
法家提出法治,在动荡年代宜用,实行全国大一统法家路线能收到奇效。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路线为宜
联系:三者有互补性,发展中表现出融合趋势。战国时荀子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汉武帝时,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法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基本格局。
2、从春起到汉武帝治国思想的演变经过
百家争鸣、法家流行(春秋战国)——法家(秦朝)——黄老之学(西汉前期、武帝前)——新儒学(西汉武帝后)
历史原因:秦商鞅变法,实现了国富兵强,奠定统一六国基础;
现实原因:秦统一后面临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任务,法家思想适应了这种需要。
汉初采取“无为而治”的原因:主观上统治者汲取秦王教训,欲图长治久安;客观上由于长期战争,汉初经济贫困。
汉武帝时“独尊儒术”的原因:a、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需要。c、董仲舒对儒学加以改造。
3、“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的比较
不同点:
原因不同:“焚书坑儒”秦刚统一,用法家思想;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罢黜百家”国力强盛;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对儒学态度:“焚书坑儒”排斥、打击;“罢黜家”尊崇
手段:“焚书坑儒”简单粗暴;“罢黜家”倡导、劝勉、教化
作用:“焚书坑儒”儒学发展陷入低潮;“罢黜家”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相同点:
目的: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实质:文化专制
作用:有利于国家统一,但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4、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的“罢黜家,独尊儒术”,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1)解决思想意识形态问题,不能简单地依赖于行政强制,更不能依靠暴力。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有强大的生命力,才会真正发挥它的社会功能。
(3)在世界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善待传统文化。因为文化的发展是连续的,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同时,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此内容正在抓紧时间编辑中,请耐心等待

王老师

男,中教中级职称

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有着热情而又富有个性的人格魅力,善于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复习课《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二)》(必修3)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复习课《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必修3)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复习课《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二)》(必修3)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复习课《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一)》(必修3)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复习课《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二)》(必修3)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复习课《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一)》(必修3)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复习课《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二)》(必修3)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复习课《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一)》(必修3)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复习课《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必修3)

正在播放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复习课《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必修3)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复习课)》(必修3)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必修3)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第23课《美术的辉煌》(必修3)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必修3)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必修3)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第22课《文学的繁荣》(必修3)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复习课)》(必修3)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必修3)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必修3)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必修3)

评论

点此登录 后即可畅所欲言

[北京市] 讲的很棒

琪琪

2019-08-11 09:59:52

联系我们 版权说明 帮助中心 在线客服

©2016 同桌10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