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师大 > 初二 > 语文 > 上学期 > 正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比较·探究》

点赞 收藏 评价 测速
课堂提问

课程内容

《比较·探究》

《夜雨诗意》
    一
  早年为了学写古诗,曾买过一部线装本的《诗韵合璧》,一函共六册,字体很小,内容很多。除了供查诗韵外,它还把各种物象、各种情景、各种心绪分门别类,纂集历代相关诗句,成了一部颇为齐全的诗歌词典。过去文人要应急写诗时,查一查,套一套,很可快速地炮制出几首来。但是毫无疑问,这样写出来的诗都是不值一读的。只有在不带写诗任务时随便翻翻,看看在同一名目下中国诗化语词的多方汇集,才有一点意思。
  翻来翻去,眼下出现了“夜雨”这一名目,那里的诗大多可读。既然是夜间,各种色相都隐退了,一切色彩斑斓的词汇也就失去了效能;又在下雨,空间十分逼仄,任何壮举豪情都铺展不开,诗句就不能不走向朴实,走向自身,走向情感,李商隐著名的《夜雨寄北》堪称其中典范。
  光听着窗外夜色中时紧时疏的雨声,便满心都会贮足了诗。要说美,也没有什么美,屋外的路泥泞难走,院中的花零落不堪,夜行的旅人浑身湿透。但正是在这种情境下,你会感受到往常的世俗喧嚣一时浇灭,天上人间只剩下了被雨声统一的宁定,被雨声阻隔的寂寥。人人都悄然归位,死心塌地地在雨帘包围中默默端坐。外界的一切全成了想象,夜雨中的想象总是特别专注,特别遥远。
  夜雨款款地剥夺了人的活力,因此夜雨中的想象又格外敏感和畏怯。这种畏怯又与某种安全感拌和在一起,凝聚成对小天地中一脉温情的自享和企盼。在夜雨中与家人围炉闲谈,几乎都不会拌嘴;在夜雨中专心攻读,身心会超常地熨帖;在夜雨中思念友人,会思念到立即寻笔写信;在夜雨中挑灯作文,文字也会变得滋润蕴藉。
  在夜雨中想象最好是对窗而立。黯淡的灯光照着密密的雨脚,玻璃窗冰冷冰冷,被你呵出的热气呵成一片迷雾。你能看见的东西很少,却似乎又能看得很远。风不大,轻轻一阵立即转换成渐沥雨声,转换成河中更密的涟漪,转换成路上更稠的泥泞。此时此刻,天地间再也没有什么会干扰这放任自由的风声雨声。你用温热的手指划去窗上的雾气,看见了窗子外层无数晶莹的雨滴。新的雾气又蒙上来了,你还是用手指去划,划着划着,终于划出了你思念中的名字。
  二
  夜雨是行旅的大敌。
  倒不是因为夜间行路艰难,也不是因为没有带着雨鞋和伞。夜雨会使旅行者想家,想得很深很深。夜雨会使旅行者企望安逸,突然憬悟到自己身陷僻远、孤苦的处境,顾影自怜,构成万里豪情的羁绊。
  不是急流险滩,不是崇山峻岭,而是夜雨,使无数旅行者顿生反悔,半途而归。我不知道法显、玄奘、郑和、鉴真、徐霞客他们在一次次夜雨中心境如何,依我看,他们最强的意志,是冲出了夜雨的包围。
  如我无用之辈,常常会在大雨如注的夜晚,躲在乡村旅店里,把地图拿出来细细查看。目光在已经走过的千里之间来回,痴想着其间在夜幕雨帐笼罩下的无数江河和高山。这样的夜晚,我常常失眠。为了把这种没出息的惰怠心绪驱赶,我总会在夜雨中邀几个不相识的旅人长时间闲谈。
  但是,真正让心绪复归的,完全不是这种谈话,而是第二天晴朗的早晨。雨后的清晨,铺天盖地奔泻着一种兴奋剂,让人几乎把昨夜忘却;又不能完全忘却,留下一点影子,阴阴凉凉的,添一份淡淡的惆怅。
  三
  在人生的行旅中,夜雨的魅力也深可寻探。
  我相信,一次又一次,夜雨曾浇熄过突起的野心,夜雨曾平抚过狂躁的胸襟,夜雨曾阻止过一触即发的争斗,夜雨曾破灭过凶险的阴谋。当然,夜雨也斫折过壮阔的宏图、勇敢的进发、火烫的情怀。
  不知道历史学家有没有查过,有多少乌云密布的雨夜,悄悄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步伐。将军舒眉了,谋士自诲了,君王息怒了,英豪冷静了,侠客止步了,战鼓停息了,骏马回槽了,刀刃入鞘了,奏章中断了,敕令收回了,船楫下锚了,酒气消退了,狂欢消解了,呼吸匀停了,心律平缓了。
  不知道传记学家有没有查过,一个个雨夜,扭转了多少杰出人物的生命旅程。人生许多关节点的出现常常由于偶然。种种选择发端于一颗柔弱的心,这颗心不能不受到突发性情景的执意安排。一场雨,既然可以使一位军事家转胜为败,那么,它也能使一个非军事的人生计划改弦易辙。无数偶然中隐伏着必然,换言之,堂皇的必然中遍布着偶然。人生长途延伸到一个偶然性的境遇,预定的走向也常常会扭转。因此,哪怕是夜,哪怕是雨,也默默地在历史中占据着地位。
  如果人生和历史都是拔离了琐碎事物的构建,那么它们也就不属于现实世界。
  于是人们每时每刻遇到的一切,都可能包孕着恢宏的蕴涵。诗人的眼光,正在于把两者钩连。夜雨中,人生和历史都在蹒跚。

《听听那冷雨》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濛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下的地上的生命,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
    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王禹偁在黄冈,破如椽的大竹为屋瓦。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而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这样岂不像住在竹筒里面,任何细脆的声响,怕都会加倍夸大,反而令人耳朵过敏吧。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先是天黯了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盖着灰云。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雨夜奇袭》
    战斗之前,乌江岸上是惊人的沉静。天空中阴云密布。
    团营指挥员以及突击队的干部到江边实地观察了地形。乌江对岸是笔直的峭壁悬岸,江水轰鸣着滚滚东去。江面并不很宽,然而水流湍急,礁石层出,石壁下汇成险恶的漩涡。人和船只如果陷进漩涡里,就会立刻被它吞没。没有侦察,得知对面渡口的守敌系薛岳部九十一师的一营人,是在一个月以前来到的,构筑了坚固的堡垒,把可供渡江的船只和可以登陆的道路全部破坏和封锁了。
    经过向群众调查和仔细观察,我们发现对岸石壁上有一条像锁链似的从悬崖上挂下来的羊肠小道。据当地群众说这是渔民下江时常走的小道,从底下爬上去,约在五十米高的地方,是用两根树木架成的一座悬桥,桥头上是一个石洞,据说敌人大约有一班人,据险扼守着这通向山顶的惟一孔道。这地形实在太险要了。看来只要守桥的敌人有手榴弹和石头,我们就很难攻上去。要是他们再把那两根搭成悬桥的木头抽掉,我军便休想通过。
    原来我们打算趁敌人尚未发觉,采取突然袭击的手段渡过江。一营前卫分队到达离江边五华里处即伪装起来向江边运动。但是,很快地就被敌人发觉了。因此只好改偷袭为强攻。部队进行了政治动员,号召全体同志学习北渡乌江的勇士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全体干部、战士斗志昂扬,并且提出了渡江战斗竞赛:看谁打得顽强勇猛,看谁先到对岸,看谁先占领并巩固住江边的阵地。同志们都下定了决心:只有前进,打垮敌人,不能回头。
    一营的一个排担负先遣渡江的任务。准备工作既紧张又短促。全排的干部、战士在火力掩护下,坐上竹排就往对岸划去。山顶上的敌人疯狂地向竹排射击。竹排在惊涛骇浪中旋转着顺流而下,没法把握方向,在巨浪冲击下,一会儿漂上,一会儿沉下,半个钟头以后,不但没有渡过去,反而又漂回北岸来。我们分析了当时的情况:水流湍急,即便先头分队能强渡过去,竹排来回渡一次,也需要一个钟头的时间,而敌人又在拼命地封锁。看来,日间强攻难以奏效。于是,准备夜战。
    黄昏以后,天气突然变了,一霎时,狂风大作,雷雨交加。夜,黑得对面不见人。天色如同乌江的浊水难以分辨。江水疯狂地咆哮着。这样的天气给我们的渡江准备工作增加了极大的困难。可是,这对敌人也起了麻痹作用。愚蠢的敌人以为在这狂风大雨的夜里,红军是根本没法渡江的。然而,他们错了。红军最善于从困难中出奇制胜。坏天气恰恰变成了掩护红军渡江的好条件。
    夜晚十点钟,在暴风雨的掩护之下,一营白天渡江未奏效的那个排先把竹排拖到预定登岸点的上游,放出后,斜着顺流而下,冲到江心。经过同江水的一番搏斗,这个排的勇士们终于胜利地到达了对岸。而敌人却没有发觉。由于天太黑,南岸的敌情又不熟悉,北岸我军无法以火力支援他们,只能靠他们发扬孤胆精神,根据情况进行战斗。
    勇士们渡江之后,静静地隐蔽在江边的一块岩石后,个个浑身都湿透了。三月的夜晚,寒气从江上袭来,冷得发抖。他们派出了三个战士进行侦察,终于找到了石壁上的那条小道。三个战士抓着石壁上的野藤,用绑带、米袋结成绳子,一个一个地顺着石壁间的小路攀了上去。他们在黑暗中借着风雨呼啸声的掩护,悄悄地摸到了吊桥边。一道闪光掠过,战士们看到了蜷伏在桥头洞口的敌人的哨兵。几个手榴弹同时扔了过去。蜷缩成一团的敌人有的被炸死,有的狼叫似的喊着:“红军来了!”没命地滚下山去。
    占领了这个险要的隘口,打开了通向南岸山上的孔道,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便源源过江。到凌晨三点钟,已经渡过一个连。先头连过江后,即以小群分散运动至离敌主阵地一百米左右的地方隐蔽下来。
    敌人遇到这样突然的打击,又弄不清红军有多少人过江,见山头堡垒已失,慌作一团。我军于拂晓时,实行突然袭击,当即消灭敌人一个连。接着全营敌人就一起垮了下去。
    工兵连架起浮桥,天亮后师主力即全部过江,乘胜前进,并迂回到乌江下游的几个渡口的后方。沿江零散守敌全被消灭在江边。

阅读练习·探究
一、朗读《夜雨诗意》,反复吟诵《听听那冷雨》。选择你喜欢的片断背诵。
二、《夜雨诗意》直接写雨的笔墨很少,也不像《下雨天,真好》有那么多故事,更没有写风景,那么,文章是靠什么打动读者的呢?
三、《听听那冷雨》是本单元有关雨的文章中,直接写雨最多的散文。雨引起了作者哪些感觉?哪些方面的诗意的联想和想象?如果你的家乡也是高楼取代了平房,能否也用听觉来表现你的情感?
四、联系《雨夜奇袭》(还可以联系类似资料),就《夜雨诗意》有关内容(或就其中一句话)发表议论。

此内容正在抓紧时间编辑中,请耐心等待

王老师

女,中教中级职称

在不断的学习和教学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教学导向和励志教育的方针。

评论

点此登录 后即可畅所欲言

联系我们 版权说明 帮助中心 在线客服

©2016 同桌10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