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教版 > 高中 > 政治 > 必修3 > 正文

高中思想政治复习课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必修3)

点赞 收藏 评价 测速
课堂提问

课程内容
《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重要考点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4、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5、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6、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二、重要考点分析
(一)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文化多样性的含义
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饮食,服饰等,居民建筑,风俗习惯
3、世界文化多姿多彩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1)民族节日
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感情的集中表达。
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2)文化遗产
含义:指在历史、艺术或科学及审美、人种学、人类学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的文物、建筑群、遗址等。
地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人类共同文化财富。
作用: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
世界遗产的保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决定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以保护。
(二)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文化既是民族的,有时世界的
1、为什么?
(1)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文化是世界的)——文化的统一性(共性)
(2)各民族间经济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文化是民族的))——文化的差异性(个性)
2、表现?
(1)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2)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三)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民族生产与发展的精神根基。——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各民族的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尊重和保存不同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1)为什么?
平等——相互尊重、共同发展;
保持文化多样性——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2)怎么样?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体验高考
(2010年高考.山东卷)材料三 上海世博会上,各国展馆纷纷展示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风采,如丹麦的“小美人鱼”、卢森堡的“金色少女”像……同时,许多外国展馆也都嵌入了中华文化元素,如意大利的“福”字,挪威馆的“中国红”……
结合材料三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①各民族间的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理论依据)上海世博会各展馆的文化特色反映了文化是民族的。
②世界各民族社会实践的共性和普遍规律,决定了不同民族文化也是共性和普遍规律。(理论依据)上海世博会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反映了文化是世界的。(结合材料)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内在要求。(理论依据)上海世博会展示了各民族文化的独特风采。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理论依据)上海世博会展馆的民族特色文化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四)文化德军交流与传播
(文化的交流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1、文化传播的含义:人民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
2、文化传播的途径:
(1)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2)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出阿伯,都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3)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
(4)亲朋聚会、外出旅游、经济、政治、文化活动。
3、文化传播的手段:
(1)发展阶段::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2)大众传媒的标志: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3)大众传媒:现代社会的大众传媒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现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4、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优点):
(1)人际传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的传播现象,具有传播渠道多、方法灵活、意义丰富、及时反馈的特点。
(2)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5、文化传播的意义:
(1)中国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国为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传播,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来重要的推动作用。
(2)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进步。
(3)推动文化交流有利于文化的创新和繁荣。
6、文化传播的态度(如何做?怎么办?)
(1)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2)我们又要更加主动滴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课前一题】当代社会为我们进行文化传播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我们应该如何进行中华文化的传播?
(1)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2)①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②我们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五)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的含义
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及作用:
①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文艺,具有悠久历史,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传统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成分。
3、传统文化的特点:
(1)继承性: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从传统习俗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的继承性。
(2)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不能因此认为传统文化是一成不变的。)
(3)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4、传统文化的作用
(1)积极作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5、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原因:
①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②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提示:为什么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从三方面的展开论证。
一要明白,谁也不能摆脱传统文化的影响,只有积极面对;
二要确信,正确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三要肯定,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①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一是必须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是必须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需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要辩证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一方面,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另一方面,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六)文化的继承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复兴,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
②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
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注意:不能认为“对待传统文化,首先是继承,其次是发展”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作用)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制度的更替)
提示:社会制度的更替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是根本性的。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推动文化发展。
(3)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催生着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七)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
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2、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作有价值的的文化创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一方面,从社会实践发展的要求来看,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另一方面,从社会时间提供的条件来看,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3、文化创新的作用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标,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史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不断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之路,必然是不断前行的文化创新之旅。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1)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就英应该自觉地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
(2)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充分认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丰富多次的生活中吸收营养,刻苦专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5、文化创新的途径: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创新与继承的关系“:继承是创新的过程和基础;创新是继承的重要追求。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月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是发展本民族文化、”取长补短“、推出新文化的过程。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既要防止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守旧主义与封闭主义;又要防止“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八)建设“学习型社会”(综合探究)
1、“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内容
(1)“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2)“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2“学习型社会”的特点
(1)学习由不堪被重视状态提升到支配生活的地位;
(2)学习由阶段性转变为全程性
(3)学习由自在性转化为自为性
(4)学习由非经济性转变为经济的直接动力
(5)学习由注重经验型转向促进创新性。
3、“学习型社会”教育功能的拓展
(1)营造浓厚学习氛围,推动建设“学习型社会”,已成为我国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目标
(2)科技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人类知识量激增,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文化传承的方式,促进“学习、文化、教育”三大资源有机整合
(3)“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就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4、建设“学习型社会”对于文化传承有何意义?
(1)繁荣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加快我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2)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服务于人们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3)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主创新能力,使得文化发展能“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4)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从而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
5、建设“学习型社会”对于我国的整体意义
反映了当代世界的新潮流。世界范围内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提出了“创新”的历史性任务。而创新,就要求充分开掘人力资源,就要求“创建学习型社会”。
5、建设“学习型社会”对于我国的整体意义
(1)反映了当代世界的新潮流。世界范围内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提出了“创新”的历史性任务。而创新,就要求充分开掘人力资源,就要求“创建学习型社会”
(2)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3)是解决我国当前新问题的新举措。我国现阶段发展面临着四大挑战:意识失业后巨大压力和就业的重负;二是经过2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中国能否和如何保持增长的持续性,三是收入不平等和地区差距日益扩大;四是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只有创建学习型社会,增强创新能力,才能应对这些挑战。

此内容正在抓紧时间编辑中,请耐心等待

尚老师

男,中教中级职称

重视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教育学生,爱生活,爱他人,爱集体,爱国家,做学问首先要学会做人。

评论

点此登录 后即可畅所欲言

联系我们 版权说明 帮助中心 在线客服

©2016 同桌10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