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教版 > 初二 > 语文 > 下学期 >正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

点赞 收藏 评价 测速
课堂提问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时间伯伯,

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

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

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高士其《时间伯伯》  

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下它的踪迹,用钟表、用日历……但是,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

然而,时间仍然被记下来了。在大自然中保存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那躺在山野里的岩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在北京故宫,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古老的计时装置:铜壶滴漏——水从一个铜壶缓缓地滴进另一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个壶里的水空了,那个壶里的水却又多了起来。时间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用水滴记下了逝去的时间。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就在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在被破坏,同时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

真的有“海姑石烂”的时候。

到过山里的人都看见过,在那悬崖绝壁下面,往往堆积着一大摊碎石块。碎石是从哪里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山崖上崩落下来的!再仔细瞧瞧,还会发现有些还没有崩落的山崖也已经有了裂缝。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到地下,都对岩石有破坏作用。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岸上的石壁。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创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它们被风吹向高空,被水带入大海。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掸去身上的尘土。黄河中下游河水变得浑浊,谁都知道这是西北黄土高原被破坏的结果。在山麓、沟壑、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就是有许多泥沙沉积下来的结果。

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泥沙越积越厚。堆得厚了,对下层泥沙的压力也逐渐加重,泥沙中的水分被压出了许多,颗粒与颗粒之间压得很紧,甚至可以有分子间的引力。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去,就使泥沙胶结得更紧密了。

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根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因为水面是平的,如果湖底也是水平的话,那么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沉淀物就也是水平地分布着的。

当然,如果海洋或湖泊的底是倾斜的话,那么沉淀物堆积的面也就随着倾斜。在湖边、海边形成的岩石就常常是这样的。

岩石生成以后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样子。由于地壳的运动,原来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了,但是层与层之间的顺序还不致打乱,根据这些我们仍然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做“砾岩”。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所有这些都叫做“化石”。

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离开现在大约六亿多年前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的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做“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

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如雨打沙滩的遗迹,水波使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裂的形象……

瞧!大自然给我们保留了多好的记录。实际上,地球上的记录比这篇文章所介绍的还要丰富得多,这里不过是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

当然,读懂这些记录要比认识甲骨文、钟鼎文或者楔形文字更困难些。但是,不管多么困难,我们总有办法来读懂它。而在读懂以后,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例如,“寒武纪”以前形成的古老陆块内藏有许多铁矿;“石炭纪”时期又造成了许多煤矿。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2021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8课《时间的脚印》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楔形       犹豫
B.绝璧       冲刷
C.缓慢       摩损
D.沟壑       虎珀

查看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A

2.结合语境,句中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这里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
B.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
C.黄河中下游河水变得浑浊。(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D.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裂的形象。(这里指裂开许多缝子。)

查看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A

二、填空题

1.给加粗的字注音。
)    低)    蚀()    山

查看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lì、wā、fǔ、lù

2.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

  ()(

查看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guī、乌龟、jūn、龟裂

3.辨字组词。
蚀()     砾()    沟()   烘(
浊()     烁()    钩()   洪(

查看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腐蚀、沙砾、山沟、烘烤、浑浊、闪烁、钩子、洪水

三、课内阅读

        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作“砾岩”。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央,便在岸边留下了。可是,有时候,在粗糙的岩石上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1.“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一句说明了什么?
                                             
3.上面选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有(此题为多选题)(       )。
A.下定义    B.举例子     C.分类别     D.作比较     E.打比方
4.上面选文最后一段中的“很可能”能否删掉?为什么?
                                             
5.上文中“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一句,为什么要强调石头是“死”的?

                                             

查看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1.一句话独立成段,起到总结上文的作用。
2.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央,便在岸边留下了。
3.BC
4.不能删掉。因为“很可能”表示一种推测的可能性;若删掉,则变成了肯定,这样就与现实不符合。
5.因为石头自己是不能动的,那么,不能动的“死”的石头可以记录地壳的“活动”,突出了岩石的这一功能的奇特。

作者简介: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1951年到北京市团委机关工作,次年参与建立北京地质学院,历任教务处科长、副处长,学报副主编、编审,地质学史研究室主任,图书馆馆长等职。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与中国文化的融合的研究。参与主编了《科普创作》、《科技写作》、《科普创作概论》和《黄河文化》。编辑出版了《中华文化纵横谈》。

重点字词

腐蚀shí       砂轮shā      浑浊hún       扫帚sào zhou    

刨刮bào       沙砾lì      掸dǎn         山麓lù      

沟壑hè        地壳qiào     粗糙cāo       覆盖fù      

琥珀hǔpò      龟裂jūn      钟鼎文dǐng    楔形文字xiē

“时间的脚印”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有何作用?

指的是岩石,因为岩石能够记录时间。标题巧用拟人手法,使标题醒目,吸引读者,也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思考问题:

1.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 

2.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3.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4.人类了解岩石的变化有什么意义?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4段) 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段) 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一层(5—21段) 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段) 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段) 介绍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增长知识、找寻宝藏、造福人类。 


刘老师

男,中教高级职称

市级重点中学语文语教师,市级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市语文教学改革科研组负责人。

评论

点此登录 后即可畅所欲言

[四川省] 棒棒哒,不错,

tz184775

2020-03-12 08:54:57

不错

187****7387

2020-03-11 09:05:09

Good

182****8002

2020-03-10 09:56:53

联系我们 版权说明 帮助中心 在线客服

©2016 同桌10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