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教版 > 初二 > 语文 > 下学期 >正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点赞 收藏 评价 测速
课堂提问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两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991年10月

2021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单选题

1.下面各句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查,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B.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C.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意力。
D.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尊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

查看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B

2.下列句子加粗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明
B.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歧视实验。
C.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D.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应于现在的世界的。

查看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C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B.一个实验能否成功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C.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而且研究学术不可缺少。
D.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

查看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A

4.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②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④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⑤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
A.①④⑤②③
B.③②①⑤④
C.④⑤③①②
D.④③①⑤②

查看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B

二、填空题

1.给加粗的字注音。
徨()      家()      怨()    中

查看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páng、rú、mán、yōng

2.选词填空。
(1)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测试     测量)
(2)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支撑     支配)
(3)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的。(领悟     领会)

查看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测量、支配、领悟

3.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作者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76年诺贝尔奖。
(2)文中“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四书’”一句中,“四书”指的是

查看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1)丁肇中、美、物理学;
(2)《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

三、按要求做题

1.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诺贝尔奖,八年级(5)班准备出一期题为“诺贝尔奖与我们”的专题板报,板报设立两个栏目。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在第一个栏目中,你要向同学们概述诺贝尔奖的性质以及诺贝尔奖得主的情况,请依据以下材料,提取两条主要信息。
        1895年,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留下遗嘱。在遗嘱中他提出,将部分遗产作为基金,设立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后增设经济)5种奖项,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1901年,诺贝尔奖正式颁发。一百多年来,几十个国家的近千名学者与科学家相继获此荣誉。得奖者中,有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8位华裔科学家,还有201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2015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
                                                                                               
(2)宣传委员准备根据以下材料,为第二个栏目拟写一个标题,他写了前一句,请你补出后一句。(要求:与前一句语意相关、句式一致、字数相等。)
材料一: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同点是:①对自然界和科学现象具有广泛而浓厚的兴趣;②从小具有一种自发的探索、创新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③具有刻苦、顽强、百折不挠的精神。
材料二:中国孩子认为自己有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有14.9%。
栏目标题:展开想象翅膀,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1)诺贝尔奖是一项授予在科学及文学、和平、经济等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的奖项。一百多年来,我国只有2人获此殊荣。
(2)点亮创新火炬(或:高举创新旗帜)

四、小作文

在写议论文时,为了使观点更鲜明,论证更有说服力,我们可采用道理论证。它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请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写一个作文片段。

查看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例文略。

阅读口诀 

论文阅读不可怕, 

一读全文巧勾画, 

二抓题干明要点, 

三找区域摘原文, 

最后概括组答话, 

论文阅读我不怕!


学习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1、注音:丁肇(          )中     不知所措(       )

2、释词: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致知:获得知识。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自主学习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2、“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5、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合作探究

1、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2、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3、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4、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5、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6、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张老师

男,中教高级职称

市级重点初中语文教师,高级教师职称,市优秀青年人才、优秀教师、“教学标兵”。

评论

点此登录 后即可畅所欲言

[湖北省荆州市] Very good 666

漂流记

2020-07-14 10:09:28

[贵州省贵阳市] Very good

13639071209

2020-04-13 08:40:13

[湖北省] Very good

151****7568

2020-03-01 09:37:43

联系我们 版权说明 帮助中心 在线客服

©2016 同桌100 All Rights Reserved